自甘「浪費」的天才


@馮禮慈 - 2014/11/15

對於天才,我們都期望他們有過人的超卓成就,可是天才自己並不一定這樣想,他們可能不想做天才,他們會甘於淡薄,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對於這類天才,世人都說他們是「浪費了的天才」,說他們辜負了世人的期望。但天才真有「責任」去過天才的生活嗎?

史上著名的「浪費了的天才」一例是William James Sidis席德斯。其智商估計達230至260,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數值。他一歲半閱讀紐約時報,2歳時自學拉丁文,3歲時自學希臘文,4歲通法文、7歳時入哈佛大學醫學院,9歲在哈佛教四維空間。成年後他淡出公眾的視野,竭力避免接觸數學,只以筆名發表一些寫作,做很普通的職業如收銀、清潔等。Sidis是世人最慨嘆兼最感可惜的「浪費了的天才」。

當今世上也有個「浪費了的天才」,他是韓國人金雄鎔(Kim Ung-yong),1962年生,IQ 達210!!他4歲人漢陽大學物理系,7歲被美國太空總署邀請往參與研究,至1978年回韓, 16歲獲理學博士。他2007年開始在韓國大學工作,後到商業機構任業務發展工作,過著平穩普通生活,一直至今。韓國人都指金雄鎔是「浪費了的天才」,說他辜負了國人的期望。可是,他卻認為自己很成功,因為他在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對社會有一定貢獻,這不正是一個成功的人的表現嗎?「為何我一定要在國家級尖端部門或在頂尖大機構工作才算成功呢?人們對所謂IQ的數值太過執迷了。」

也許金雄鎔和Sidis是對的,過適合自己的生活,不就是最大的成就麼?

圖:馮禮慈
  圖:馮禮慈


#####

星島日報, 2014

[ #生活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馮禮慈 Terms

Author @馮禮慈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